听故事让自己心情变好的句子
2024-12-2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从小,我生活在一个很有文艺范儿的村庄。 那是豫西南一个偏远的小村庄,这个村庄在本县的地图上,处于最南端。
那时候,天还是很蓝很蓝的,水还是很清很清的,没事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在河里踩水玩,小鱼在小腿和脚趾上咬一口,再咬一口。有事的时候我们钻在玉米地里偷玉米,钻在黄瓜地里偷黄瓜,钻在西瓜地里偷西瓜。实在没什么可偷的时候,我们就比赛坐火车,就是从一个土坡上,往下滑,对,坐着往下滑,我们才不买站票,看谁最先滑到坡底。坐一次火车,烂一条裤子,挨一顿打。
话说一九九零年之前,那时候我们村的年轻人很多,还没流行出去打工,年老人也不少,虽然时有耳闻“儿子打老子”的,但那时候老年人的笑声好像格外响亮,老年人的腿脚也仿佛格外灵便。其中就有这样一帮老年人,每到腊月天气,地里没活了,他们就会在村子中间的一块儿大场地上,一麻溜摆了十几条长凳子。十几个老头一人手里拉着一把二胡,二胡下面垫着一大块白布,白布下面支着他们的一条大腿。后来我仔细地观察了好几次,才发现,那块布本来不是白色的,只是上面落了一层厚厚的白石灰。他们拉一阵儿就会停下来,往二胡的弦上撒一些石灰,再拉一阵儿,再撒一些。大人小孩都围着看,围着听。我不知道他们拉的什么曲调,只是觉得很好听。有时候还会有人跟着吱吱呀呀唱一腔。那场景,和现在城里的乐队表演没什么分别。
要到了阴雨天气,二胡拉不成了,他们会干另一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事:拍瞎话儿。几个老头隔着自留地一喊,都到谁谁家集合。一会儿功夫,抽着旱烟袋的,吸着过滤嘴儿的,都到一处去了。让我至今想起来就觉得万分荣幸的是,这些聚会十有八九都在我们家举行。
农村的夜晚特别黑。我早早的上床,在黑暗中睁大眼睛,听着几个农村老头在我家堂屋拍瞎话儿。我的床就在堂屋门的右手边,我看不见他们的脸,只能看见几点火光在黑暗中一闪一明,那是他们的烟嘴。他们一个一个轮流讲着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故事,有黑旋风李逵大战李鬼,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庞振坤儿剔树根儿。我爹比他们都有学问,会讲一些更文艺更抒情的故事,例如,张生夜会崔莺莺,左伯桃舍命羊角哀,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而我最喜欢听的是那个教书先生与学生的姐姐,因对联相知成亲的故事。里面有几副对子很经典,如“桃李梅鲜花何时开放,稻粱菽杂种什么先生”,“竹本无心偏要节外生枝,藕虽有孔却是一尘不染”,我爹讲得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这个故事他一共讲了七遍,讲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能背下来了。后来他给不同的老头讲的时候,他说上句,我就在黑灯瞎火的床上默念着下句。
听得多了,我就自然而然的想往外倒。于是,在学校,常有同学下课了围着我,我盛气凌人地坐在课桌上面,他们在下面抬着头,眼巴巴地望着我,给他们讲故事。为了听我的故事,他们下课都不上厕所,也不叫我去,所以那时候,我们上课尿裤子是常有的事。关于这一节,可以参考我的章回体回忆小说《尿床》,里面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首先,小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都不烦是因为小孩子的大脑正在发育的过程中,理解力和记忆力还比较弱,所以每听完一遍故事,孩子们能理解、记忆的地方很少,再听的时候其实大部分还是新的,一遍一遍地听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熟悉这个故事,直到故事的每个细节都很熟悉,对于孩子来说才算把一个故事听完了。
其次,假如你陪一个两岁多的宝宝读一次绘本,你会发现他对故事可能完全没印象,他记得的是绘本上的一个小动物、一个小车子,等等,因为大人和小孩子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大人给孩子读很多遍故事的时候,你觉得是读了很多遍故事,可能孩子心里可能得到的是另外的世界,每次都是全新的,怎么会厌烦?
第三,人都有恋旧的情怀,对熟悉的东西,假如确实很喜欢,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美好的记忆,那就算反复出现在你面前也不会厌烦,反而还会让你喜欢。孩子也一样,对喜欢的故事也包含了他们很多美好的记忆,所以也不会厌烦。而且,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能想起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对孩子来说是很有成就感的,我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孩子对喜欢的情节就喜欢高兴地提前讲出来,还很有自豪感??。
当孩子一旦觉得一个故事反复听很烦了,那就说明他已经长大了。
谢谢!
有时候孩子关注的不是这个故事本身讲了什么,而且关注讲故事的人。
因为工作久久才归来的父亲,总是讲同一个故事,但是孩子珍惜的是此时此刻的相处时光,他可能已经听了很多遍。但是因为你在,他总是可以再听一遍。
小孩子其实也会悲伤会害怕,人们的认知里,总觉得是孩子嘛,不会怎样啦。其实会留下大大的疤痕。
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不嫌烦,恭喜你!
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不嫌烦,说明孩子喜欢这个故事。
我家孩子就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给她讲了几个故事。其中一个故事,她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每天都要讲给她听。不讲给她听,她闹着不睡觉。
所以,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不厌烦,说明孩子喜欢这个故事,被这个故事迷住了。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说明孩子求知欲强。
很多孩子,你即便给他(她)讲故事,他(她)都不听,更不要说反复听了。所以,对反复听故事的孩子,要引导他(她)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孩子都是从很小就开始培养的。只要孩子愿意学,教育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你不能强求一个孩子能在一遍两遍的叙述中就完全理解一个故事。当孩子反复在重复这个故事的时候,其实是件好事,至少他是在认真学习,你能期待的就两个结果,一个是他听多了一直理解不清,就此厌烦,一个是他最后耐心地理解了故事,这样其实非常好。
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孩子在发育敏感期里面的一个秩序敏感期。每天重复相同的事情,甚至顺序都要一样。我们作为家长不但要好好珍惜孩子的发育敏感期,更要耐心的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在听故事的时候都非常投入,对于那些和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故事,总是百听不厌。当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一边听,一边进行想象。他们像是将自己带入了故事中,想象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故事中生动的形象便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感到极大的满足。
由于受想象力水平的限制,孩子常常需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形象的塑造,因此他们会在一个时期内反复要求讲同一个故事,从而满足自己的想象需求。
6岁以下的小朋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物品,都非常喜欢重复操练,而听故事就是这样。孩子喜欢重复,那是他们学习最好的方式,反复听同样的内容,他们记住这些内容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
如果孩子喜欢一遍又一遍的讲述同一个故事或者看同一本故事书,表明孩子对这里面的内容有着爱恋之心。这时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厌其烦一遍一遍的讲述。而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一边讲述一边发问,引导孩子自己讲故事。通过这样引导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还能积累词汇,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听了很多遍的时候,接下来故事发展的内容、人物之间的对话,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预期,这时将故事内容和对话确实的说出来后,就验证了孩子的预期,会给孩子带来内心的成就感,有一种愉悦感。
孩子为什么反复听一个故事也不嫌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孩子正在发育成长阶段,思维模式比较稚嫩和单纯;说话讲故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反复听重复说才能有记忆和理解。
二、孩子的知识面还有限,对什么都好奇,渴望知道的更多,讲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和兴趣最大的方式之一。
三、讲故事是给孩子提供关心、保护的亲和行为,能满足孩子学习知识希望长大的心理需要。
四、故事情节比较有吸引力,是普通生活中所没有的语言,能特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五、给孩子讲故事,孩子接受的气息是平静安详的,感到亲切和安全。
以上是孩子不嫌烦的几个因素,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好的关心和爱护。
因为孩子还小对什么都好奇,并不是故事的本意吸引他,而是大人再给他讲故事时让他感觉到好奇而又迷茫,从而勾引起孩子的那中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的想明白却又不会表达的那种微妙的感觉。


让心情变好的音乐 钢琴版


戒酒多久心情变好了呢知乎


理发能让人心情变好的句子


吃了会使心情变好药吗女生


想到某人心情变好英语翻译


辞职跑路心情变好了怎么办


看美女心情变好的文案短句


吃夜宵心情变好的文案搞笑


让心情变好的上班好物推荐


缺氧心情变好的原因有哪些
